善意的禁錮與生命的孤寂——《The Hours》

這真是一部意味深長的戲,Nicole Kidman的戲份不算重,不過我很欣賞她的那份收歛,把Virginia Woolf的美麗與衰愁演得恰如其分。Julianne Moore 的演出亦很出色。不過三個角色中,我印象最深的還是Meryl Streep。一來她的戲份和發揮的地方比較多, 二來她那部分的故事亦最貼近現在。

關於劇情我不想在這裡談太多,這套戲最震撼我的地方在於,它通過對三代女性命運的描寫,刻劃出社會對女性的壓迫,以及愛中的禁錮與不自由。這令我有些想起黃碧雲的《烈女圖》,我婆、我母、我。Virginia Woolf是個天才橫溢的作家,但她同時亦是一個女性。女性身份在她的時代本身就是一種枷鎖,例如自小就不能到學校去接受教育。幸好她父親讓她自由地在家中閱\讀豐富的藏書。在一般人眼中,她是個精神脆弱的女子,曾經數度精神失常,最後更投河自盡。在我來看,她並不是神經脆弱,只不過是她的思維敏感過人。對於周遭的一切,她有深刻而敏銳的洞察力。這有利於令她成為一個作家,然而作為一個女性,這些特徵反而成了她的負累。社會對於女性的壓抑每每令她喘不過氣來,因此我覺得她是在利用「瘋癲」來逃避現實的世界。她有一個很體貼的丈夫,對她的照顧無微不至。但他亦在無意中,參與了周遭對Virginia的折磨。他非常愛Virginia,甚至甘心如影子般地在Virginia身邊存在。然而在Virginia看來,他的愛無疑是一種善意的禁錮。他把Virginia帶到鄉間休養,可是Virginia所懷念的卻是倫敦那巨大的衝擊。她的痛苦在於,被最愛自己的人所禁錮。同時這份愛亦禁錮了她的丈夫,他的每一刻的存在,都是為了Virginia。大家都成為了愛的囚徒。此外她是一個同性戀,試想想在那個時代,女性加上同性戀,這是雙重的魔咒。她感到目眩,她感到窒息。

Virginia在第二次「精神失常」之後寫了《Mrs. Dalloway》,書中的主角Mrs. Dalloway是個優秀能幹的「女主人」。她正在籌備一場宴會,然而忽然間,她對於自己的作為感到深深的厭倦。她究竟為了什麼而活?她感到自己不過是個為別人而活的空殼。這或者就是Virginia的痛苦吧!於是在,她寫下了平常卻又震撼的第一句:「Mrs. Dalloway said that she would buy the flowers herself.」

在The Hours的第二個故事中,Laura Brown是一個平常的「家庭主婦」。她正要為生日的丈夫籌備生日party,同時,她亦在開始看《Mrs. Dalloway》。她被深深的震懾了,Mrs. Dalloway式的宿命和孤獨,超越了時代,如咀咒一般地重現在她的身上。她感到自己是空空的,並且被牢牢地禁錮著。丈夫的溫柔話語,以及兒子那童稚的目光,都透露著最貪得無厭的苛索。可是她已經是空空的了,但那些苛索卻沒有因此而停止。Honey、Mom Mom化作了最難忍受的咀咒,咀咒著她的孤寂。這時候,她唯一可以主宰的,就只剩下捨棄。

第三個故事中的Clarissa,是現代的Mrs. Dalloway。時代似乎沒有進步多少,自由了嗎?就好像《烈女圖》中的「我」,表面上時代是更自由了,然而人性並沒有改變多少。孤寂感,從未如此地嚴重。在冰冷中,人們更加渴望愛的溫度。甚至不惜為這虛幻中的熱度而放棄自由。自由了,然後人們卻選擇放棄。但同時被忘卻的,還有生命中充滿熱熾情感的每一個時刻,生命變成了相互折磨與等待的無期徒刑。

Richard的自殺,象徵了男性的反省以及償還。Richard對Clarissa說他的死亡是為了襯托生者的價值,是一種生與死的對比。希望喚醒生者對生命的熱情。如果生命本來就是一場為了告別的聚會,那麼不用太過傷感,好好把握生命中充滿熱熾情感的每一個時刻吧!

7 comments

  1. mmonk says:

    love reading your blog.

  2. ekayrainy says:

    You understand Virginia so well!
    Watching movies or reading books should be like this.

  3. TERI says:

    It was amazing to see your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film!
    I was filled with question marks when I watched the movie.
    I somehow understand what it was trying to express,
    but perhaps it’s me who could not find the “共鳴”…oh well~

  4. B says:

    「Richard的自殺,象徵了男性的反省以及償還。」

    我想,Richard的死是希望自己和Clarissa尋回屬於自己的生命。
    如果有留意的話,其實Virginia和Clarissa的部份其實十分相似,都是一對男女,互相為對於的愛所束縛。但照顧與被照顧的性別卻對換了。
    如果只能從女性主角的視點出發,則可能忽略了另一種意義。Richard的死亦顯然未對你有其預期的效果。
    女性﹑同性戀所受的壓迫固然因著主角的視點而得而放大,但我想作者和導演除了想為女性發聲,亦是希望以少見大,從一些比較容易為人所察覺的壓迫入手,「以小見大」引伸出人伸在在其實都受著各樣束縛﹑以及愛的禁錮。
    Clarissa因照顧Richard而得以逃避自己的生命,同時亦因此而失去自己的「生命」。
    Virginia因被愛而被束縛,因此感覺到生命被偷走,亦深深明白自己亦偷走了丈夫的生命。縱然得到快樂﹑幸福,卻對這種生命感到疑惑﹑懷疑。
    這兩種所謂對「女性」的壓迫,其實並無性別的屬性。Clarissa不就是Lenon﹑Virginia不就是Richard嗎?不是時代,也不是性別的問題,感情的牽絆﹑社會制度的操控,令到無論男女﹑無論生於何時,人都無可避免地被制約﹑進而偷去生命。Richard就曾質問Clarissa是為其他人而活,而Clarissa則只回應,每個人都是如此生活,為著身邊的人生活。回家後,Clarissa性緒的波動,除了是感情,相信亦正正是因為對自己生命的反思,所以才會和女兒有如此一番對話。
    這其實不是女性的尊利,只不過導演和作者選擇用一種比較顯而易見的例子,用一把女聲去將道理點出。
    我所說的並不是要否定此片可以為人女性電影,更不是說男性和女性所受壓逼相等,而是希望指出背後更普遍的人的存在問題。正正是因為女性所受壓逼更多更明顯,所以才會有如此選材,但我們不能忽略男性在量和質上看似沒那麼嚴重甚至不存在的束縛,其所帶來的後果可能一樣嚴重 – 自己生命的失去。

  5. Horizon says:

    B
    先歡迎你來訪和留言。我對這套電影的印象,已經開始模糊,是時候拿出來重看一遍了。

  6. 莉莉 says:

    我愛死了這部電影,我愛死了這部電影小說……
    每年都重看一遍。(嗯,今年還未看呢!)
    每次看,都傷感好幾天,蹤使我未明所以。
    總之,我好愛好愛那種令人窒息的傷感和孤寂。

    最後,謝謝你,我遇然走到你的網誌,覺得你的文章很「好讀」。
    謝謝。

  7. Horizon says:

    我也謝謝你的來訪~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