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的有「我們」——II

本文是承接上文的一些回應及補充。我出了兩仙,大家出少都不拘,希望這樣或者會有理解與寬容.....

參考:〈如果,真的有「我們」〉

歌德〈話語.中產.共識 (1)〉〈話語.中產.共識
(2)〉〈話語.中產.共識 (3)〉〈話語.中產.共識 (4)〉

誰是中產的問題,不論是學術界和民間,向來都沒有一個清晰的共識。社會結構是多元而複雜的,不是硬邦邦的鐵板一塊。「階級分析」不是切蛋糕,不是誰拿著刀就誰作主,然而即使如此,不代表「階級」只是學術界空想出來的玩意,其意義也不應該是純學術的。無可否認在多數人的心目中,「中產階級」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上文中提到的「中產階級」,我主要是採用呂大樂的分析結果。在《香港中產階級處境觀察》一書中,呂大樂提到香港的「中產階級」有三大特點:
1.「中產階級」並不像以往所講的「希爾喬亞」(自僱者或小老闆),他們並不因為擁有資本或者產權,而可以支配整個工作程序。
2.學歷、資歷、專業資格等,為「中產階級」帶來了較佳的工作及僱傭條件。有份參與決策的工作,薪金和福利較優厚。工作有一定的自主性,也相對較有保障。
3.僱傭及生活條件優於一般僱員。

「中產階級」作為一種社會意識
雖然「中產階級」從不是社會中的大多數,不過呂大樂認為「中產階級」的意識、文化和價值觀,在香港社會中,卻是一種主流。其歷史背景是,隨著六、七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增加了社會流動的可能,同時也減低了階級間的矛盾。「中產階級」一方面作為資本家的「好幫手」,另一方面又是低下階級所嚮往、攀爬的目標。上不招忌,下不招妒,令他們成為社會中的「寵兒」。隨著香港經濟蓬勃發展,「中產階級」的冒起,表露了一種「人人有機會」(通過努力)的樂觀情緒。是「香港夢」的標誌。

「中產階級」的冒起,一方面反映了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很大程度地受惠於種種社會政策的推廣和配合。如教育、公共醫療、公共房屋等,為社會大眾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生活環境,令低下階層也有參與社會競賽的可能。雖然「中產階級」受惠於社會建制的安排,然而由於以上社會政策是普遍性的,並沒有針對社會中特定的目標,「中產階級」的冒起,每每要通過一場場「殘酷」的淘汰賽,所以他們多數認為成就是個人的努力的結果。由於香港多數人都差不多接受了「資本主義市場競爭」的規範,因此「中產階級」那種憑「個人努力」(學歷和工作經驗),在「公平競爭」下必有出頭的意識,就成為了香港社會中的主流。

呂大樂所做的調查顯示,「中產階級」那種強調個人的取向,在社會中也是多數。例如近七成的受訪者傾向以個人的努力,來改善生活條件,而不是團結一致爭取共同利益。這一方面固然是由於社會(政策)支援的不足,與此同時也反映了「中產階級」所能掌握的資源相對豐厚,更能夠以個人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例如以移民的手段來應付政局上的變化。

「中產」意識與福利
我同意「中產階級」並不一定全部反對「福利」,同時也有不少基層認為拿「福利」是不體面的,代表了差人一等,是懶惰和依賴的表現。這其實反映了「福利」與以上那種「中產階級」的意識相勃,即那種強調個人的取向。不少研究顯示,在歐美等福利遠較香港為優的國家,當一些人受惠於種種個人努力以外的因素,如共公政策、對特定族群的「優待」(如降低某種族人士的大學入學標準)、經濟起飛等等,而流向較高的階層之後,部分人仍然視個人努力是唯一的,或者是最主要的「成功」因素,於是反過來批評那些曾經令他/她們受惠的公共政策,認為那些都是「不公平」的,是造成「依賴」的「福利」,矮化了他們個人的「成就」,這也是不少所謂「福利主義」國家衰落的內在動力之一。

窮人哲學與社會想像
我同意「資源」是重要的,「行動」也是重要的。很多批評指爭取「福利」的人士只講「道德口號」,而忽略「實際」的社會運作,迴避「資源有限」的問題。我本身也反對那種自以為站在道德的高崗上,為批評而批評的形式。然而反過來看,部分批評「福利」政策的人,何嘗又不是站在另一座道德的高崗上,為批評而批評呢?他們將本應是複雜多元的經濟形式,限死在簡化了的「資本主義」裡,大力宣揚「自由市場」的神話,視社會建制為天理自然,一再地將貧富問題描畫成道德的圖譜。甚至認為只有讓低下階級繼續活在悲慘之中,才能激勵人們「勤奮努力」。以「工作倫理」來遮蔽窮人的困境,以「資源有限」為藉口,漠視檢視社會及其改良的可能。以想像中的「民生」,來割裂社會資源的分配。沒錯,資源是有限的,這樣我們是否要去檢視一下,社會中的資源是如何分配的?是由誰來分配的?而不是以強凌弱地嘆息:「愛莫能助」。正如Zygmunt Bauman批評:「在公共政策的民間傳說裡,唯有自身成為商品,勞動才有權利使用同樣被商品化了的維生手段。」貧窮不旦是一種社會現象,更是一種意識形態。正如我們如何能說服一個納粹黨徒:猶太人、吉普賽人、同性戀者、身體上和精神上有缺憾的人,與他們同樣平等?因此解決「貧窮」問題,不單單是什麼「資源」問題,(我不禁要問:那些是誰去預設的「資源」?)更要為它「除魅」,揭示「貧窮」的真實情況。

不應該過份天真,更不應過份犬儒。烏托邦不一定是子虛烏有的,而可以是一個提供社會想像的空間。Zygmunt Bauman認為我們應該重新去檢示當前生活模式的一些假設:
「例如,有效率是件好事,不管是哪個方面的效率,也不論對人類苦難有什麼副作用。或者,不論什麼算是『經濟成長』,也就是統計上能以『今天比昨天多,明天比今天多』來衡量的東西,本身都是好事,不管過程對人類處境及全體人類共享的自然,造成了什麼損害。」

13 comments

  1. Anonymous says:

    以下是一篇轉載自 [東周刊] 073期 的文章, 作者是施永青, 施曾幾何時和長毛是戰友, 大家都響住共産社會. 有一天施發現共産主義只不過是某些人的理想, 可行性不高. 於是施向商界發展, 成爲中原地産創辦人. 長毛依然沉迷於自己的理想, 靠抬棺材衝激政制起家, 04年入選立法局.

    **********************************************
    脫貧要靠自己

    特首在今年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做好扶貧工作, 引起社會上不少討論.

    維護基層利益的壓力團體, 總是覺得社會撥給基層的資源不足, 應大幅增加, 否則杯水車薪, 起不了多少作用. 但商界或有機會納稅的中産階級則覺得香港的福利已經不少, 不願意增加自己的承擔.

    我年輕的時候也窮過, 知道窮的滋味. 有一個時期甚至感到資本主義制度對窮人不公平, 試圖以革命的手段去推翻這個制度, 以建立一個更美好的社會.

    爲資本主義社會作修補
    然而,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之後, 我發覺曾經信仰過的革命理論並不現實, 這理論建立起來的理想社會比資本主義社會還不如, 於是我只好放棄革命, 大體上接受資本主義社會, 希望透過修修補補, 令資本主義社會略爲完美一些. 爲基層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 就是我所謂的修修補補的方式之一, 因此我並不反對社會福利, 問題是提供福利到甚麼程度, 及其産生的效果是否真的替基層帶來好處.

    英國哲學家卡爾.波普認爲, 政府的責任只在於減輕人民的痛苦, 而非爲人民謀幸福. 我非常認同這個概念, 希望特區政府的扶貧政策亦能以此爲準則.

    扶貧並不是要帮助窮人過富人一樣的生活, 這樣只會令他們日漸依賴, 失去自行奮鬥的動力. 因此, 扶貧的目標並非旨在拉近貧富差距, 没有差距, 社會就没有創富的誘因. 扶貧只需做到爲基層提供溫飽, 不至流離失所, 並讓下一代可接受教育, 將來出社會有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 只要社會各階層之間上下流通的渠道暢通, 追求幸福應留給個人去努力, 政府無須包辦.

    增撥資源無助解決問題
    事實上, 政客舆名嘴根本没有能力爲人民謀取幸福, 集體化的幸福永遠是低層次的, 幸福一定是個人化的. 靠社會福利生活, 無論社會上其他人有没有歧視眼光, 自已也無法建立精神上的满足感.

    我見過一些靠綜援生活的家庭, 其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 無可避免在一定的程度上扭曲. 妻子覺得丈夫没有照顧自己的能力, 没有安全感, 容易蟬過别枝, 子女感受不到父母養育之恩, 不再孝順父母. 這樣的家庭, 正常的倫理關係盡失, 不但毫無幸福可言, 而且隨時可能上演悲劇.

    特區政府今次説, 要避免貧窮跨代化, 這個方向我很贊成, 但手法不能靠增撥資源. 現在香港低下層的物質條件大部分都好過上一代的普通香港人, 以世界標準來説根本不算貧窮, 純增加援助, 對他們的生活改善有限. 香港低下層要脫貧, 一定要明白幸福必須靠自己爭取, 不能長期依賴社會. 如果這一代不容易做到, 就應該協助下一代, 擺脱長期依賴政府的命運.

    方法只有一個, 就是努力學習, 增加自己将來出社會的競爭能力. 窮人家的孩子, 不能舆富人家的孩子比資源多, 只能比刻苦用功. 因此, 政府撥資源讓窮家孩子也可以多參加課外活動, 雖不無好處, 卻非正确脱貧途徑.

    *************************************************

    大家覺得施永青的論點如何?

  2. neg says:

    施說他”希望透過修修補補, 令資本主義社會略微完美一些”, 可是所謂的修修補補究竟是指甚麼? 最後又會做到甚麼成效?

    所謂扶貧, 不應只限於對所謂貧者的實質協助, 而是要反思我們的社會建構本身為何會製造出貧者。我想不會有太多的人想完完全全依賴社會福利為生, 但問題是他們只可以如此。要拉近貧富差距, 當然不是靠福利, 而是要社會作出根本上的改變。可是我們的社會有認真想過該如何辦嗎? 我又一次想問, 修修補補究竟意指甚麼。究竟要如何的修修補補, 才能使這個資本主義社會變得完美一點?

    其實很多人也都提及過, 在社會流動階梯業已失去的當下, 努力非一定能成功, 可是貧窮卻是制度非常積極地制造出來的結果。所以為貧者爭取福利, 只是在這個制度下, 其中一項比較能取得現眼成果的努力。而關於制度上的完善化, 卻可能是遙遙無期之事。雖然如此, 我們卻應該努力向這個方何進發, 而不是單單想著如何為”個人”脫貧, 便覺萬事大吉。
    (當我們批評人有手有腳, 卻要靠政府供養時, 或許該轉一轉問, 為甚麼有手有腳的人在”這個社會”裏, 竟不能好好的靠自己活過來。)

  3. Anonymous says:

    回應 neg:

    你說; 要拉近貧富差距, 當然不是靠福利, 而是要社會作出根本上的改變。

    拉近貧富差距是每個國家都想做到的, 最成功的例子是北韓, 還有50年代初的中國, 他們幾乎消滅了貧富懸殊. 但全體人民生活更苦.

    香港是資本主義社會, 不知你所建議的是’制度上的改變’ 是何呢?

  4. Tale says:

    我的看法和Neg差不多。叫別人努力總是最容易的事。我不反對個人努力,「個人努力」的內容是什麼才是關鍵。以古羅馬的鬥獸為例,場內的「勇士」是在什麼情況下「努力」的呢?好不容易打出頭來,殺出一條血路,然而那是為了什麼呢?意義又在何處?如果「個人努力」只是為了「一將功成萬骨枯」模式的,少數人的「成功」;如果「成功」的塔尖必需以廣闊的痛苦為根基的話,這又是否需要檢討?

    ====================
    「香港是資本主義社會」背後的意涵是認同目前的一切就是「資本主義」呢?還是一種僵化的、不證自明的想像?許寶強的《資本主義不是什麼》寫得很用心,值得一看!

    =====================
    講「貧富差距」,不得不提「Gini Coefficient 堅尼系數。可參考樂施會的網頁:
    http://www.cyberschool.oxfam.org.hk/glossary.php?cod=41
    「Gini Coefficient 堅尼系數

    在比較各國間及國內的貧富懸殊情況時,我們常用「堅尼系數」來指出收入的分配差異。「堅尼系數」介乎於0至1之間,0是指出現絕對平等,而1是指最極端的貧富差距。係數的數值越大,貧富懸殊的情況越嚴重。在現實中,沒有社會或國家是絕對平等或絕對貧富懸殊,所以系數是處於0與1之間。」

    香港與其他國家堅尼系數的比較可參考以下網址:
    http://www.hku.hk/hkusussg/04/CA/ca_news/festival_news.htm

    芬蘭:0.226
    印度:0.297
    加拿大:0.315
    印尼:0.365
    埃塞俄比亞:0.400
    中國:0.415
    菲律賓:0.429
    美國:0.456
    俄羅斯:0.480
    香港:0.518

    根據世界銀行於2000年的報告,香港的貧富懸殊情況比世界上 97 個國家為差,只比 17 個國家好。

  5. Anonymous says:

    回應Tale:

    haha…請你問一下香港的綜援戶, 他們願意移民去以下國家嗎?

    可能願意去; 芬蘭, 加拿大, 美國
    一定不願意去: 印度, 印尼, 埃塞俄比亞, 菲律賓, 俄羅斯

    我尊重你讀過很多書, 但理論是要有實際去支持的.

  6. Manfred says:

    堅尼系數只反映貧富差距
    不反映社會整體經濟資源/財富的多寡
    我們當然知道
    相信Tale兄也不可能不知

    甚麼叫”理論是要有實際去支持的”?
    請說明之
    堅尼系數本身就是實質數據

    另,做人別鬼鬼祟祟的
    留名吧

  7. Anonymous says:

    這位Manfred,

    網絡世界,如何證明身份? 你又如何證明你是 manfred? 不留名就是’鬼鬼祟祟’? 我到這裡來,是因爲相信版主是斯文人,我支持理性討論, 但想不到有一只看門 x。

    Tale,

    以下是一篇讀者投稿,供你參考

    陳朝暉﹕中產的心聲

    讀 者 來 函

    從 事 學 術 工 作 的 人 不 要 閉 門 造 車 。 不 知 道 學 者 從 何 得 出 元 旦 遊 行 人 士 「 覺 得 領 匯 讓每 人 買 股 票 , 是 天 經 地 義 」 的 結 論 。 領 匯 問 題 的 癥 結 , 是 大 家 對 一 個 對 香 港 整 體 有利 的 事 被 反 口 覆 舌 的 政 客 所 破 壞 而 感 到 忍 無 可 忍 。 可 惜 , 由 於 遊 行 反 對 的 是 尊 貴 的議 員 , 所 以 受 到 「 打 壓 」 、 「 抹 黑 」 ( 套 用 「 民 主 派 」 的 術 語 ) 。 這 也 讓 我 這 個 曾經 參 加 六 四 遊 行 的 人 再 一 次 看 清 了 香 港 的 「 民 主 」 的 「 真 諦 」 。

    中 產 階 級 絕 對 贊 成 政 府 照 顧 有 真 正 需 要 的 人 , 但 對 資 源 被 濫 用 的 情 �G 十 分 憤 慨 。 某些 學 者 和 議 員 老 是 提 堅 尼 系 數 , 貧 富 懸 殊 , 但 是 對 香 港 推 行 9 年 免 費 教 育 、 提 供 質優 價 廉 的 醫 療 服 務 , 並 有 逾 300 萬 人 住 在 公 營 房 屋 等 事 實 , 卻 絕 口 不 提 。 這 是 以 偏概 全 的 做 法 。 聽 見 一 個 花 17 萬 元 去 裝 修 公 屋 的 人 認 為 政 府 應 該 減 租 ﹔ 看 見 議 員 有能 力 賺 取 數 萬 元 一 個 月 , 仍 然 不 退 還 公 屋 單 位 , 讓 輪 候 冊 上 的 人 早 日 上 樓 ﹔ 看 見 有公 屋 租 戶 3 人 住 6 人 單 位 , 甚 至 有 租 戶 把 單 位 出 租 , 但 是 一 眾 議 員 、 社 工 和 學 者 對此 熟 視 無 睹 , 還 不 停 地 向 政 府 要 求 這 要 那 , 我 們 不 應 該 表 達 自 己 的 不 滿 嗎 ﹖

    不 像 基 層 和 商 界 , 中 產 階 級 在 議 會 內 並 沒 有 代 言 人 。 現 在 中 產 終 於 站 出 來 , 表 達 自己 的 意 見 。 至 於 政 府 、 議 員 和 學 者 會 聆 聽 我 們 的 聲 音 , 還 是 嘗 試 把 我 們 矮 化 , 就 視乎 香 港 是 否 一 個 真 正 民 主 的 社 會 了 。

  8. Tale says:

    香港作為一個相當富裕的城市,但貧富差距卻如此之大,意謂著兩點:
    1.財富分配趨於兩極化。
    2.生活成本高昂。
    這兩點對於中產人士也造成壓力,部分中產人士也在這一過程中因為種種原因,如失業、破產而向下流動,然而總得來說,高昂的生活成本對低下階層來說更為不利。

    此外Manfred兄提出,一些過去的奢侈品如今變成了必需品。我想這情況在消費文化的影響下,更進一步。香港如今是一個如此強調消費的社會,這對低下階層(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影響不容忽視。還記得沙士一役曾經令香港的消費市場直插谷底,政府連番宣傳叫大家消費「救港」。就連「消費」也被加上了政治的意涵,即有能力「消費」,才對社會有「貢獻」。「消費」變成了「自我」肯定,與「社會」認同的重要媒介。在這種情況下,批評部分拿綜援的人「貪圖享樂」(消費),除了出於「公平」、「合法」與否的思考之外,是否還應該思考一下這些「濫用福利」的人,他們本身不過是在參與主流社會的重要活動——消費。我並不是說「濫用福利」是對的,而是希望人們也檢討一下,為何在我們的生活裡,消費變得如此的重要?

    先不去爭論誰是「中產階級」的問題,事實上「中產階級」一直是香港社會中的「寵兒」(起碼在過去二、三十年經濟繁榮下如此),一方面是資本家的好幫手,另一方面是低下階層所嚮而往之的美好想像,上不招忌、下不招妒。所以說中產階級被「矮 化」、「抹黑」,是言過其實。低下階層從未批評過中產階級什麼,如今反而是中產階級因為種種原因(主要由經濟不景有關),而感得被社會所「遺棄」,辛苦工作、交稅,結果卻「什麼都沒有」。然而即使中產的苦水都是真的,他們都應該看清楚問題的真正所在。他們的痛苦是由社會福利而造成的呢?還是別有原因。

    當人們批評「綜援養懶人」的同時,是否還應該反思一下就業市場的現實情況?如果根本就沒有足夠的就業職位,又或者就業市場對工人(尤其是低技術工人)的壓榨到了可恥的地步。這樣所謂的「工作倫理」是否只是為了證明「正常人」的「高尚」,並且將應有的社會道義清洗一空?

  9. Neg says:

    資本主義社會就不是只得一種。

    介紹你看一篇聯陣的文章《新自由主義對香港的傷害》, 或許引一段作為對你的回應:

    香港政、經、社會及文化面的穩定元素正不斷被蠶食。政治的越加欠缺自主,經濟的越加不穩定,社會的制度失落,文化的空間扼殺,在在把香港變為 “劣質資本主義” (借J. Gray語) 的典範。

    http://www.globalnetwork.org.hk/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54

    我所謂的制度上的改變, 不一定要把整個現存的資本制度連根拔, 然後變成共產制度, 所以也別太敏感拉來北韓中共作例子。

    或許你不該問我所說的制度上的改變是甚麼, 你該問的是施永青心目中的修修補補是甚麼。也許還該問很多掌握權力與社會資源的人, 他們覺不覺得社會存在極需解決的問題, 而他們又有沒有甚麼修修補補的藍圖。相對於我的意見, 他們的意見更重於泰山, 因為他們一隻手指尾就可以捽死很多人(但我當然更希望他們能打救很多人)。

  10. Peg says:

    You haven’t updated for really really long time lar bor.

  11. Chinese says:

    To all of us,

    Is that all of us just want to have a talk here and not scolding anothers here?
    Don’t be angry and it will make you blind.
    Don’t just stand by your own side, cos it will make us fall.

  12. bruce says:

    「許寶強的《資本主義不是什麼》寫得很用心,值得一看!」

    看過了,只是一本百鳥歸巢的著作,不乏謬論,如果不是要「知己知彼」,不值一看。

  13. Egor says:

    Actually, quite frankly, the commentary is more interesting messages themselves. (Not to insult the author, of cours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